化学与材料学院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2024年12月09日浏览量:11来源:化学与材料学院实验中心作者:发布:化学与材料学院


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保障我院师生人身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减少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暨南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和《暨南大学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特制订本预案


1、指导思想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促进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对因实验室而引发的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变措施,做好事故发生后补救和善后工作,确保实验室在发生事故后,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处置,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


2、职责分工

坚持"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行逐级管理,分工到人。主管院长应为事故应急处置的第一负责人,实验室全体人员都是事故处置的责任人。

3、应急原则

1.先救治,后处理

2.先救人,后救物

3.先制止,后教育

4.先处理,后报告

4、应急联系方式

保卫处020-85220110(石牌校区)

保卫处消防科020-85220054(石牌校区)

番禺校区保卫办公室:020-37330110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安全建设科:020-85220157

化学与材料学院紧急联系方式见附表

5、应急措施

(一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1.发现火情,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

2.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判断出火灾发生的原因,如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物品、自燃物品等。

3.明确火灾周围环境,判断出是否有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是否会引发次生灾难。

4.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

1)木材、布料、纸张、橡胶以及塑料等固体可燃材料的火灾,应采用水冷却法或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但对珍贵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火灾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2)可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油脂类等化学药品火灾,应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灭火。

3)带电电气设备火灾,应切断电源后再灭火,因现场情况及其他原因,不能断电,需要带电灭火时,应使用干砂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4)可燃金属,如镁、钠、钾及其合金等火灾,应用沙子或干粉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用水灭火,否则会引发爆炸事故。

5.视火情拨打“119”和保卫处24小时值班电话85220110(石牌校区)、37333047/37338037(番禺校区)报警求救。报警时,讲明发生火灾的地点、燃烧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火势情况,报警人姓名、电话等详细情况,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

6.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域,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疏导。

7. 火灾事故后消除环境影响措施

1)对于非油类火灾,消除火灾后立即将残留物及碳灰清理干净。

2)对于油类火灾,消除火灾后立即用黄沙对地面进行收油处理,再用水冲洗干净。对附着物的表层用棉纱或抹布抹除,再用清洁剂擦除。


(二烧伤事故应急处置

1.烧伤发生时,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浸入附近水池浸泡,防止烧伤面积进一步扩大。

2.衣服着火时应立即脱去,用水浇灭或就地躺下滚压灭火。不可惊慌奔跑,以免风助火旺,也不要站立呼叫,以免造成呼吸道烧伤。

3.烧伤经过初步处理后,要及时将伤员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三爆炸事故应急处置

1. 引起爆炸的可能因素

1)有机化合物中的过氧化物、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干燥的重氮盐、叠氮化物、重金属的炔化物等,均是易爆物品,在使用和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2)含过氧化物的乙醚蒸馏时,有爆炸的危险,事先必须除去过氧化物。若有过氧化物,可加入硫酸亚铁的酸性溶液予以除去。

3)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严禁在烘箱内干燥。

4)乙醇和浓硝酸混合在一起,会引起极强烈的爆炸。

5)仪器装置不正确或操作错误,有时会引起爆炸。如果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或加热回流,仪器必须与大气相通。在蒸馏时要注意,不要将物料蒸干。在减压操作时,不能使用不耐外压的玻璃仪器。

6)氢气、乙炔、环氧乙烷等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会生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即会爆炸。

7)对于放热量很大的合成反应,要小心地慢慢滴加物料,并注意冷却,同时要防止因滴液漏斗的活塞漏液而造成事故。

2. 爆炸事故应急处置

1)实验室发生爆炸时,事故现场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迅速切断电源和管道阀门,转移其他易爆物品;并立即报告。

2)所有人员应听从现场指挥,有秩序地通过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离爆炸现场。

3)学校实验室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抢救工作和人员安置工作。


(四触电事故应急处置

1.迅速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1)切断电源或拔下电源插头。

2)若电源开关较远,可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或带电设备。

3)用几层干燥的衣服将手包住,或者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

2.救治触电者

1)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如神志清醒,应使其就地躺平,不要站立或走动,严密观察。

2)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如神志不清,应就地仰面躺平,且确保气道通畅,并于5秒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膀,以判定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摇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

3.检查触电者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呼吸停止或心跳停跳时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心脏按摩,并尽快联系医院接替救治。


(五)中毒事故应急处置

1. 实验时违反操作规程,或操作时不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易发生中毒事故。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或发绀,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可能是中毒所致。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2. 实验室中毒应急处置

1)吸入中毒。若发生有毒气体泄漏,应立即启动排气装置将有毒气体排出,同时打开门窗,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良好处,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吸氧。

2)经口中毒。毒物无腐蚀性时,要立即刺激催吐,可饮大量清水引吐,或用药物(0.02%-0.05%高锰酸钾溶液或5%活性炭溶液等)引吐。孕妇忌用催吐救援。

对于氯化钡、碳酸钡中毒,可口服硫酸钠。氨、铬酸盐、铜盐、汞盐、羟酸盐、醛类、脂类中毒时,可喝牛奶、生鸡蛋等缓解剂。烷烃、苯、石油醚中毒时,可以喝一汤匙液状石蜡和一杯含硫酸镁或硫酸钠的水。

3)经皮肤中毒。将中毒者立即从中毒场所转移,脱去污染衣物,迅速用大量清水洗净皮肤。

(六)化学品灼伤事故应急处置

1.实验中皮肤直接接触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可引起局部外伤。

2.化学灼伤应急处置

1)试剂溅入眼内时,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冲洗时,眼睛置于洗眼器水龙头上方,水向上冲洗眼睛,冲洗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切不可因疼痛而紧闭眼睛。处理后,再送眼科医院治疗。

2)皮肤被强酸灼伤时,先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相关部位10-15分钟,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液进行洗涤。当皮肤被草酸灼伤时,应用镁盐或钙盐进行中和。

3)皮肤被强碱灼伤时,尽快用水冲洗至皮肤不滑为止,再用稀醋酸或柠檬汁进行中和。当皮肤被生石灰灼伤时,应先用油脂类物质除去生石灰,再用水进行冲洗。

4)皮肤被液溴灼伤时,立即用2%硫代硫酸钠溶液冲洗至伤处呈白色;或先用酒精冲洗,再涂上甘油。眼睛受到溴蒸气刺激不能睁开时,可对着盛酒精的容器注视片刻。

5)氢氟酸灼伤时,先用大量冷水冲洗,再以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然后用甘油氧化镁涂在纱布上包扎。

6)苯酚灼伤时,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4体积10%的酒精与1体积三氯化铁混合液冲洗。

3.经过初步急救后,迅速送往医院治疗。


(七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

1.疏散和隔离。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首先应疏散无关人员,隔离泄漏污染区。若为易燃易爆化学品大量泄漏,应立即切断事件区电源、严禁烟火、设置警戒线,并及时拨打“119”报警电话,请求消防专业人员救援。

2.泄露源控制与处理。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尽可能通过关闭阀门、停止实验、堵漏、吸附等方法控制泄漏源,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1)围堤堵截。液体化学品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难以收集处理,须筑堤堵截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

2)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汽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对于可燃物,可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泄漏液体,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物,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对于气体泄漏,应开窗保持通风,稀释其浓度。

3)收集。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吸收棉等吸收、中和;泄漏量大时,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物抽入容器内。

4)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按照《暨南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暂存、处置。

3. 发生大的泄漏事故,或者不了解化学品的毒性或正确的清理程序,必须报告公安或消防部门,交由专业单位进行处理。


(八)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被盗事故应急处置

发生危险化学品丢失被盗事件,工作人员应保护、封锁现场,立即报告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应急小组组长、安全工作处和国有资产管理处,并在确定丢失原因和地点后,积极查找。同时立即报告公安部门,积极配合进行调查、侦破工作。



化学与材料学院

20235